第397期《云游悟廉洁(上)》
发布时间:2022-09-30
来源:四川省纪委监委

主持人:

您好,观众朋友,欢迎收看《廉洁四川》栏目。

革命文化是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红色廉洁文化作为宝贵历史遗产,在当时是革命成功的动力源泉,于现在是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鲜活教材。我省有着丰富的红色廉洁文化资源,国庆假期,我们再次出发,走进革命旧址,看一幅幅老照片,品一件件老物件,听一个个动人故事,在红色廉洁文化追寻之旅中忆往昔,看今朝,展未来。

【同期声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马冬妮:这里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,在我旁边橱窗里的这张门板,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战斗胜利之后,红军战士还回群众家中的门板。望着眼前的门板,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共产党人火一般的信念,铁一般的意志。

【正文】1935年5月,红军长征来到大渡河。为了迅速过河,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,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当机立断,红军兵分两路夹河而上,相互策应,夺取泸定桥,掌握致胜权,保证中央机关以及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天堑——大渡河。

【同期声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马冬妮:我现在是在泸定桥上,虽然现在已经铺上了厚实的木板,但是人走在上面仍然是摇摇晃晃,看着脚下汹涌奔腾的大渡河水,依旧让人不寒而栗。

在红军到达之前,驻守这里的川军已经将桥上的木板拆除,只剩下13根悬空的铁锁,迎风摇晃,闪着寒光。没有了桥板,给夺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为了取得夺桥战斗的胜利,战士们立马到河西街等地向群众借铺桥用的门板。

【同期声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马冬妮:我所在的位置是当年红军向群众借门板的河西街。当年为了严格遵守红军的群众纪律,战士们每用老乡家的一块门板,就要为他们留下一块银元。经过讨论,大家一致决定,把银元放在老乡家的锅灶上,然后再用老乡家的水瓢盖住。这样老乡回家做饭的时候,一舀水就一定能够发现。

主持人:

正是因为有了铁一般的作风纪律,我们的红军队伍才能在革命战争中维护党的光辉形象,赢得民心,并取得最后胜利。同样,位于达州市的神剑园景区是以张爱萍将军故居为基础,汇集多位达州籍开国将领的生平业绩,将革命历史传统、国防爱国主义教育、现代科技文化融为一体而着力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。

【同期声】张爱萍故居管理所解说员 张媛媛:张爱萍被誉为“神剑将军”。他既是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,又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,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。在他的红色革命生涯中,清廉始终是他的人生本色。

【正文】出生于1910年的张爱萍,少年时便坚定革命理想,16岁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28年,18岁的张爱萍加入中国共产党;1929年11月,张爱萍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并担任大队长;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,同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,长征中更是英勇战斗,冲锋在前,屡建奇功!

【同期声】张爱萍故居管理所解说员 张媛媛:作为军人,张爱萍将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,但正因为经历过战争,他见证了百姓的流离失所和群众的艰难困苦。后来哪怕身居要职,张爱萍将军依然以此勉励自己、约束家人、严管部下,始终坚持践行“红色是共产党人的底色,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,荣获一级八一勋章,一级独立自由勋章,一级解放勋章。但他仍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作风和传统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。不管是在京开会,还是外出视察,都坚持轻车简从,一律不让警车开道,不搞地界迎送,不干扰群众的正常生活。1984年,张爱萍将军到某国防科研单位视察工作,地方领导专门安排了一辆警车开道。张爱萍发现后,要求立即关掉警报器。

【采访】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讲师 孙世伟:张爱萍说:“警车开道看起来是抖了个人的威风,实际上是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。”不搞特殊,深入群众,可以说是张爱萍将军一贯的作风,也是他对身边人一贯的要求。

1987年,77岁高龄的张爱萍将军正式离休,离休当年他携同家人回乡省亲。那时人们才惊讶地知道:虽然张爱萍将军长期在北京工作,但他的四弟张勃如一直是达县一名普普通通的锅炉工人,小妹张端敏默默无闻做了三十八年的小学教师。

【采访】游客 李涛:在这里我们看到张爱萍将军无论身居要职,还是卸职离休,都始终两袖清风,不慕名利。对自己的家人严格要求,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廉洁和自律。

主持人:

如今,神剑园里,一个个闪耀的名字,一辈辈传承的记忆,一段段廉洁的佳话,成为润泽巴山渠水最鲜活的“廉洁读本”。同样,在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,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、清正廉洁的故事流传至今。

【正文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座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。陵园内共安葬有红军烈士25048名,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、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。主要包括铁血丹心广场、千秋大道、英勇烈士墓、无名烈士纪念园、英烈纪念墙、川陕苏区纪念馆、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等。

【同期声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解说员 田林鑫:1933年红四方面军第八十八师驻守在通江县空山镇,当时的师长汪烈山与战士同甘共苦,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汪烈山同志为人和蔼可亲,从来不发火,即便是别人犯了错误,他也从不厉声厉色地训斥,总是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。但是有一次,他却因为一小袋玉米而大发脾气。当时,汪烈山所带的部队被困在空山坝一处没有人烟的高山上,部队虽然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,但是粮食缺乏,三天两头吃不上饭。

【同期声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解说员 田林鑫:有一天,后方人员从巴山一带筹了一点粮食送来,他的警卫员给他装了一小袋玉米,以备他不时之需。一向和蔼的汪烈山面容忽地沉了下来,表情严肃地命令警卫员把粮食送回去。

在全军战士们都饿着肚子和敌军苦战的时候,汪烈山同志身先士卒,不愿因为自己是一个首长而享受多一点的特殊照顾。

【采访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宣教科科长 李晨曦: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解过程中,我深刻领悟到“志勇坚定、排难创新、团结奋斗、不胜不休”的红军训词的深厚内涵。现在这十六个字已作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,就是告诉我们要弘扬“实干苦干、创新创造”的时代精神,就是对红军训词最好的传承和践行。

主持人:

在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,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,使中华民族走出苦难,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。参观革命老区、纪念革命先辈,就是学习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;学习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;学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;学习保持清正廉洁、严于律己的政治本色,如此,我们的红色江山才能永不变色、代代相传。

好,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,感谢您的收看,再见。

编辑人员:肖杨

第397期《云游悟廉洁(上)》

发布时间:2022-09-30 来源:四川省纪委监委 字体大小: 分享至:

主持人:

您好,观众朋友,欢迎收看《廉洁四川》栏目。

革命文化是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红色廉洁文化作为宝贵历史遗产,在当时是革命成功的动力源泉,于现在是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鲜活教材。我省有着丰富的红色廉洁文化资源,国庆假期,我们再次出发,走进革命旧址,看一幅幅老照片,品一件件老物件,听一个个动人故事,在红色廉洁文化追寻之旅中忆往昔,看今朝,展未来。

【同期声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马冬妮:这里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,在我旁边橱窗里的这张门板,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战斗胜利之后,红军战士还回群众家中的门板。望着眼前的门板,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共产党人火一般的信念,铁一般的意志。

【正文】1935年5月,红军长征来到大渡河。为了迅速过河,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,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当机立断,红军兵分两路夹河而上,相互策应,夺取泸定桥,掌握致胜权,保证中央机关以及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天堑——大渡河。

【同期声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马冬妮:我现在是在泸定桥上,虽然现在已经铺上了厚实的木板,但是人走在上面仍然是摇摇晃晃,看着脚下汹涌奔腾的大渡河水,依旧让人不寒而栗。

在红军到达之前,驻守这里的川军已经将桥上的木板拆除,只剩下13根悬空的铁锁,迎风摇晃,闪着寒光。没有了桥板,给夺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为了取得夺桥战斗的胜利,战士们立马到河西街等地向群众借铺桥用的门板。

【同期声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马冬妮:我所在的位置是当年红军向群众借门板的河西街。当年为了严格遵守红军的群众纪律,战士们每用老乡家的一块门板,就要为他们留下一块银元。经过讨论,大家一致决定,把银元放在老乡家的锅灶上,然后再用老乡家的水瓢盖住。这样老乡回家做饭的时候,一舀水就一定能够发现。

主持人:

正是因为有了铁一般的作风纪律,我们的红军队伍才能在革命战争中维护党的光辉形象,赢得民心,并取得最后胜利。同样,位于达州市的神剑园景区是以张爱萍将军故居为基础,汇集多位达州籍开国将领的生平业绩,将革命历史传统、国防爱国主义教育、现代科技文化融为一体而着力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。

【同期声】张爱萍故居管理所解说员 张媛媛:张爱萍被誉为“神剑将军”。他既是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,又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,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。在他的红色革命生涯中,清廉始终是他的人生本色。

【正文】出生于1910年的张爱萍,少年时便坚定革命理想,16岁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28年,18岁的张爱萍加入中国共产党;1929年11月,张爱萍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并担任大队长;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,同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,长征中更是英勇战斗,冲锋在前,屡建奇功!

【同期声】张爱萍故居管理所解说员 张媛媛:作为军人,张爱萍将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,但正因为经历过战争,他见证了百姓的流离失所和群众的艰难困苦。后来哪怕身居要职,张爱萍将军依然以此勉励自己、约束家人、严管部下,始终坚持践行“红色是共产党人的底色,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,荣获一级八一勋章,一级独立自由勋章,一级解放勋章。但他仍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作风和传统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。不管是在京开会,还是外出视察,都坚持轻车简从,一律不让警车开道,不搞地界迎送,不干扰群众的正常生活。1984年,张爱萍将军到某国防科研单位视察工作,地方领导专门安排了一辆警车开道。张爱萍发现后,要求立即关掉警报器。

【采访】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讲师 孙世伟:张爱萍说:“警车开道看起来是抖了个人的威风,实际上是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。”不搞特殊,深入群众,可以说是张爱萍将军一贯的作风,也是他对身边人一贯的要求。

1987年,77岁高龄的张爱萍将军正式离休,离休当年他携同家人回乡省亲。那时人们才惊讶地知道:虽然张爱萍将军长期在北京工作,但他的四弟张勃如一直是达县一名普普通通的锅炉工人,小妹张端敏默默无闻做了三十八年的小学教师。

【采访】游客 李涛:在这里我们看到张爱萍将军无论身居要职,还是卸职离休,都始终两袖清风,不慕名利。对自己的家人严格要求,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廉洁和自律。

主持人:

如今,神剑园里,一个个闪耀的名字,一辈辈传承的记忆,一段段廉洁的佳话,成为润泽巴山渠水最鲜活的“廉洁读本”。同样,在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,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、清正廉洁的故事流传至今。

【正文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座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。陵园内共安葬有红军烈士25048名,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、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。主要包括铁血丹心广场、千秋大道、英勇烈士墓、无名烈士纪念园、英烈纪念墙、川陕苏区纪念馆、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等。

【同期声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解说员 田林鑫:1933年红四方面军第八十八师驻守在通江县空山镇,当时的师长汪烈山与战士同甘共苦,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汪烈山同志为人和蔼可亲,从来不发火,即便是别人犯了错误,他也从不厉声厉色地训斥,总是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。但是有一次,他却因为一小袋玉米而大发脾气。当时,汪烈山所带的部队被困在空山坝一处没有人烟的高山上,部队虽然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,但是粮食缺乏,三天两头吃不上饭。

【同期声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解说员 田林鑫:有一天,后方人员从巴山一带筹了一点粮食送来,他的警卫员给他装了一小袋玉米,以备他不时之需。一向和蔼的汪烈山面容忽地沉了下来,表情严肃地命令警卫员把粮食送回去。

在全军战士们都饿着肚子和敌军苦战的时候,汪烈山同志身先士卒,不愿因为自己是一个首长而享受多一点的特殊照顾。

【采访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宣教科科长 李晨曦: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解过程中,我深刻领悟到“志勇坚定、排难创新、团结奋斗、不胜不休”的红军训词的深厚内涵。现在这十六个字已作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,就是告诉我们要弘扬“实干苦干、创新创造”的时代精神,就是对红军训词最好的传承和践行。

主持人:

在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,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,使中华民族走出苦难,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。参观革命老区、纪念革命先辈,就是学习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;学习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;学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;学习保持清正廉洁、严于律己的政治本色,如此,我们的红色江山才能永不变色、代代相传。

好,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,感谢您的收看,再见。

编辑人员:肖杨